北京重大刑事案件律师
您当前位置: 首页 律师文集 刑事动态

天骄:明朝的“大老虎”怎么敛财——7000万两银子葬送一个王朝

2016年10月17日  北京重大刑事案件律师   http://www.jiaxzdxsls.com/
天骄:明朝的“大老虎”怎么敛财——7000万两银子葬送一个王朝 2014-07-03 来源:观察者 浏览次数:0 关键字 明朝 明朝那些事儿 李自成 明朝官僚 腐败 税收 隐形税收 大老虎 1644年,李自成带兵打进了北京(其实是太监投降把城门献了),农民军进城,先奔着国库去了。结果打开一看,才10多万两银子。按照购买力计算,有人考证说明朝一两银子相当于在600元-800元人民币,比起清末民初,一块大洋折合200-300元人民币值钱多了。就算按照800元人民币计算,10万多两银子也才8000万到1.6亿人民币,也就够买几辆布加迪威龙的。看来明朝中央确实没钱,难怪崇祯皇帝赈灾也好,练兵发饷也好,都穷的要命,拿出几万两来就心疼的不行了。打进了城没钱,你怎么犒赏三军?有办法,反正城围了打下来,谁都没跑出去,就奔着城里的官员来吧。农民军属于流寇,没有长远规划,不考虑未来统治还得团结那些人的问题。于是,李自成就把官员都抓起来拷打要钱。这一要不要紧,要出来7000多万两,这是什么概念?明朝全盛时期,是张居正当权推行一条鞭法改革的时期,国库银子达到1200多万两,已经是空前绝后的富裕。打个抗日援朝揍丰臣秀吉的时候,明朝花费也就400万两。李自成兵临城下,要的条件也不过是在西北地区当个王,也就百万两白银。这7000万两稍微拿出一点点,无论是赈灾,招安,还是练兵,明朝都不会亡,但明朝就是这么亡了。 闯王李自成 钱都去哪了?对于明朝灭亡和税收的关系,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,一种是黄仁宇研究的结果,他考证了明朝的各种税收规定,得出的结论是明朝税负其实很轻,尤其是工商业税负。按此推导,就是税收轻了,中央政府没太多钱。官员发工资也好,兴修水利也好,巩固国防也好,救灾也好,都需要钱。钱少了,日常还能维持,但是遇到大灾,就没钱赈灾。没钱赈灾,就要有农民起义军。中央镇压还没军费,捉襟见肘,最终国家就完了。这是一个说法。还有一个说法是吴思先生的,他在《潜规则》里提出一个概念叫 崇祯死弯 。说的是崇祯没军费镇压了,要加税。但是加税太高,让老百姓不能活了,老百姓守法纳税死路一条,去参加起义军还有一条活路。为了镇压加税反而壮大了起义军, 闯王来时不纳粮 这口号不管真假,杀伤力都是原子弹级别的,结果明朝就完了。一个说是税轻了没钱,一个是说税重老百姓活不了,谁说的对?钱都去哪了?隐形税负其实两个人说的都对,不过说的不是一回事,黄仁宇说的是官话,也就是明面的税负,这个税负确实不高。即使明末崇祯加了税,名义税负也没到官逼民反的地步,中央财政也确实穷。而吴思先生说的是事实,也就是实际情况。民众的实际负担确实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,能好好过日子,谁去造反?中间的钱都去哪了?答案就在这7000万两上,这些钱被官僚集团给拿了。就这还只是京官拿的钱,未必是全部,因为还会有钱私藏下来。而京官只是官僚集团的一小部分(虽然是比较肥的一部分),全国各地的官员多着呢。这些钱得有多少?从几大权臣的抄家结果看,一家抄出折合百万两白银的财富是正常的。官员本身做行政管理工作,拿着可怜的国家工资,他还有日常消费。这些钱是哪来的?只能是从百姓身上来的。所以腐败其实是一种隐形税负,官方名义税负加上腐败隐形税负,才是老百姓实际的税负。明朝名义税负不高,国家没有太多的钱。而实际税负高的离谱(明朝有人说百倍于正税),所以老百姓才活不下去,才要造反。官僚的生存方式官员为什么要钱?一方面是人性使然,谁都希望自己生活过的好点,吃喝玩乐,衣食住行都好点,没钱是不行的。自己的问题解决了,还希望自己的儿子孙子也过的好点,没点积蓄也是不行。另一方面,在明代官场,没钱不仅仅是个生活问题,还是个生存问题。当了官,就有上下级,有同事同僚,要面对各种考核。不合格者,重则株九族,动不动就斩首,全家发配,女眷送到官办妓院世世代代当妓女。男的当龟公(妓院中干杂役的男人,一般还充当保安的角色 观察者网注),必须带绿帽子(明代早期对穿着有严格规定,绿帽子的说法就是从这来的)。要想考核达标,让上级看上眼就非常重要。上级怎么就能看上你?不送钱是不行的,所以当时的人们创造了三节两寿(春节、端午、中秋、皇帝、太后寿辰),冰敬炭敬(夏日以为京官消暑降温的名堂献礼孝敬,此谓 冰敬 ;冬日以为京官购置取暖木炭为名向自己的靠山孝敬钱财,此谓 炭敬 )等各种送礼的机会。不送你就提拔不上去,这还是小事。别人都送你不送,碰到小心眼的领导,找个理由参你一本,身家性命都是问题。官越大,管的地方越来钱,送的钱就必须越多,否则占着茅坑不拉屎,上级自然会找人替换你。这就是官场逆淘汰。你是道学先生,洁身自好就没法混升不上去,或者被淘汰丢官,或者在谁都看不上没油水可捞的清水衙门当个小官。有人说那明朝还有个大清官海瑞啊,这种人其实是小概率事件,他当小官的时候,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原则,被一个有良知的领导看中,暗中保护了他很多回。后来这个领导当了大官管人事。否则10个海瑞也早就丢官了,运气差点坟头都长草了。这种制度下,人人向下级收钱给上级送钱就是一种生存方式。而钱不是他们自己赚的,一级压一级,最后就是基层的办事员、临时工找老百姓要,拿不出来就打。因为关系到前途和身家性命,是你死我活的问题,不能马虎。 崇祯皇帝 免税者明朝一开始规定一些贵族是不纳税的,后来一些有功名的读书人也可以不纳税或者少纳税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税是包括名义税和隐形税的。没有理由收你的名义税,后面很大的一块隐形税也就无从收起。这样做的结果,就是各路人马拼命也要挤进免税的行列。贵族通过繁衍,规模越来越大。普通人通过考取功名,获得的免费名额也越来越多。有了功名不仅仅可以免税,还有可能当官,而当官就进入到了官僚的生存方式,不但不交税,还要收税(隐形税)。结果就是收税的越来越多,交税的越来越少,剩下的人税负越来越重,最终活不下去造反。明朝的灭亡,这些免税者是帮了不少忙的。不过,覆巢之下无完卵,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在大动荡中也万贯家财一场空。皇帝的困境从皇帝的角度来说,能把官僚收的钱从暗处转到明处,官僚少贪一点,国家多拿一点,民众少负担一点,至少别造反是最理想的。从税负公平的角度,富人多拿一点,穷人少拿一点,富人多拿点也就少吃两根人参,而穷人是活命问题。这样有利于社会和谐。但问题是,皇帝做不到。富人要保护自己的利益,就对政府施加影响力。一方面可以贿赂官员和媒体(当时没有什么报纸、杂志、门户网站、微博微信,但是有言官)给自己说话。对富人加税是不道德的,阻碍自由竞争(那个年代可以找天文异象说老天都看不下去)云云。另外一方面是控制人事。科举制度是严格的考试制度,而考试是需要钱的,学习也好,赶考路费也好,家里很穷是不行的,至少得是个小地主小商人基层官僚之类的。而真正当大官的家里一般出身都不低,这些人当然要为自己的家族和阶层考虑。制订政策,给皇帝提建议,也要先考虑自己所在阶层的利益。你让皇帝出一个政策,所有官僚清查家产缴纳财产税,所有富商地主缴纳重税,穷人免税,官僚们是要造反的。皇帝的政权构成就是这些人,他没法用自己的刀割自己的肉。让官员富裕阶层为了总体利益暂时牺牲下?嗯,崇祯当年干过,兵临城下的时候让大臣们捐点钱当军费保住北京,结果是捐了点,但是不够干什么。皇帝其实也没辙。利益制衡官员迫不得已,皇帝没辙,是不是就没救了呢?也不是,解决问题的办法叫利益制衡。社会各个阶层都有自己的利益,而且是互相冲突的。社会资源就这么多,我多吃一口,你就少吃一口。等到有人一口都吃不上,活不下去了,就只能造反了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就要在制订和执行政策的时候,让各方都参与进来,吵架在这个时候吵,吵出来结果才是一个各方能活得下去的政策。如果皇帝制订政策的时候,各个阶层的百姓能参与进来,执行的时候,百姓能对执行者进行监控控制。官僚腐败侵害百姓的利益,百姓有途径能侵害官僚的利益,官僚自然就不敢太过分。如果明朝对官僚的考察以辖区百姓的经济状况、生活水平、住房、教育、医疗、治安 为考核指标,决定官员升迁还是降职,官员自然不会搞到民不聊生。利益共同体内的监督机构设置再多,也是摆设,有利益冲突的利益体之间的互相监督才是有效的监督。做蛋糕的问题前面说了很多,都是分蛋糕的问题,是社会资源怎么分配才让大家日子过得下去的问题。明朝是一个农业社会,中央政权钱不算多,修不了太多水利,也没搞出工业革命来。人口一多,大灾一来,财富分配又有问题,就乱了。明朝灭亡,根本原因是在生产力没有大发展的情况下,因为没有利益制衡,财富过多的分配到了官僚集团手中,造成中央政府没有财力维持公共服务,老百姓日子过不下去,在天灾和外敌入侵的情况下,最终崩溃。解决问题的办法,一个是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,生产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来分;再一个就是通过利益制衡,让蛋糕分的平均一些,国家有钱去做公共服务,老百姓日子能过得下去,富人多交点税,官僚少贪一点,这就是太平盛世。
盗窃罪入罪标准真实案例法律分享